這個神祕研究所證實發現:台灣外海藏了可用50年的天然氣....
深海拖曳式攝影機在探勘台灣西南海底「甲烷水合物」立了大功。(圖片來源/中山大學提供)
進入夏季用電高峰,能源問題再度成為各方焦點,除了核能、燃煤火力發電以外,其實外界鮮少注意到台灣外海有豐富的能源蘊藏,可使用50年、被譽為21 世紀的新興能源「甲烷水合物」,或俗稱「可燃冰」。國內科技部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已間接證實在小琉球西南外海蘊藏豐富的「可燃冰」,但真正拍到畫面的,是靠中山大學海下研究所的水下載具首度證實。
小琉球外海有可用50年可燃冰
全國唯一,頗具神秘色彩的中山大學水下研究所早在1996年就成立,沒有大學系與博士班,只有碩士學位,但結合水下機電工程與聲納技術的研究所其實在台灣的能源政策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2013年的時候靠著自行開發的深海拖曳式攝影機ATIS拍攝到海底甲烷的存在,並且採樣上船點火證實,為整個研究團隊帶來振奮的結果。
「我們研究設計水下載具已經超過十幾年的經驗。」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長陳信宏表示,該所經過多次實驗,開發出多款實用性的水下載具,從攝影、探測、到採樣,而且可以承受水下4000公尺巨大水壓,目前最深探測超過水下2600公尺。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長陳信宏指出,海底探勘蘊藏巨大商機,未來將發展有人載具。(攝影/鄭國強)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所的深海探測不但幫助能源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對於海底地質探測、地形探測、生物探測都具有共要貢獻,最重要是讓海底探測在台灣扎根。
陳信宏說「講坦白一點,以前國內單位都靠買進國外的水下載具,一個零件壞掉就是要送回原廠,短則3個月、長則1年半載,但有了自主開發的水下載具,隨時可以維持妥善率,不會導致研究時程遭到延誤。」
然而水下探測也是充滿風險,一方面海底海流穩亂,水下載具常被撞的歪七扭八,設備必須做到萬全保護,另一方面水下無法使用陸上GPS,遇到複雜的地形,誤差一公尺都可能導致機器受損,「最可怕的還是一些聲納上看不出來的廢棄漁網,在水中漂流,有一次被勾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上千萬元的機器救出來。」
資源探勘及救援潛艇,商機無限
陳信宏指出,石油探勘產業產值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三分之二,水下探測是國際上非常關鍵的科技實力,國內在多年努力下已有一定的成果,可惜的是沒有足夠的產業鏈,畢業的研究生都被半導體產業挖角去科學園區。
在科技部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結束後,中山大學水下所將目標設定在深海有人載具的開發,在國艦國造以及離岸風力發電的舞台上,都具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陳信宏說,目前離岸風力發電得靠國外的水下探測技術,若能夠自主精確探測,將節省大幅成本,另外政府的國艦國造計畫,水下所也朝有水下人載具以及潛艇救援船發展,希望台灣能有自己的水下經濟產業鏈。
【更多信傳媒報導】
- 植牙、人工仿生骨成本將大降 國內3D列印醫材革命進行中
- 經濟部離岸風電遴選結果出爐 5外商2本土業者出線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留言列表